2019年起,阿拉善SEE江南项目中心、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华凤头燕鸥保护科研团队、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共同发起拯救神话之鸟公益项目,通过在浙江象山、定海两处全球最重要的繁殖点监测和保护,实现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数量逐步增加,消除其灭绝风险。中华凤头燕鸥,IUCN评估为极危物种(CR,野生种群即将绝灭,为最高濒危等级),因数量稀少、踪迹罕见被誉为神话之鸟。
中华凤头燕鸥,IUCN评估为极危物种(CR,野生种群即将绝灭,为最高濒危等级),因数量稀少、踪迹罕见被誉为“神话之鸟”。2019年起,阿拉善SEE江南项目中心、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华凤头燕鸥保护科研团队、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共同发起拯救“神话之鸟”公益项目,通过在浙江象山、定海两处全球最重要的繁殖点监测和保护,实现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数量逐步增加,消除其灭绝风险。
2022年,阿拉善SEE江南项目中心与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于2019年发起拯救“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项目,持续投入百余万元在其全球最重要的2个繁殖点浙江象山和定海两地协助开展监测、保护与研究,实现极危鸟类中华凤头燕鸥的种群恢复。项目地2022年度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加、栖息地质量得到提升,两地繁殖点最高峰时共记录到中华凤头燕鸥成鸟139只,数量较2019年增长67%,孵出雏鸟49只,数量较2019年增长69%,参与繁殖的成鸟数量和孵出的雏鸟的数量均创历史新高。项目推出首部“神话之鸟”科普绘本,从73家出版社/出版机构推荐的317本自然童书脱颖而出,获得第五届“大鹏自然童书奖”十大自然童书奖,项目获得绘本版税反哺;项目支持“最益杭州”网络公益分享会第六期直播。中华凤头燕鸥保护项目工作亮相“中国这十年·浙江”主题新闻发布会,出现在浙江十年的奋进和变革成绩单上,中华凤头燕鸥的恢复性增长受到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家军的表扬。11月9日,由《湿地公约》秘书处主办、中国承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举办了全球迁飞区水鸟栖息地保护论坛,GEF(全球环境基金)、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国家林业和林草调查规划院现场发布了《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中华凤头燕鸥名列其中。
2021年,拯救“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项目继续在浙江象山和定海两地协助开展监测与保护,实现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恢复。项目本年度推出系列9条Vlog视频记录一线保护行动获得近十万播放关注,招募4名项目驻岛监测员,开展10场科普讲座、5款文创开发、1本绘本读物编写等产出成果丰硕,99公益日获2553人次支持及21.3万捐赠。本年度,象山最高峰时记录到84只中华凤头燕鸥成鸟,同比增长约10.5%,成功孵出22只雏鸟;定海最高峰时记录46只成鸟,同比增长约2倍,成功孵化15只雏鸟。“神话之鸟”种群得到有效恢复和不断壮大。
2020年,江南中心与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华凤头燕鸥保护科研团队、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共同发起,项目在象山韭山列岛和舟山五峙山列岛监测巡护489.45平方公里,开展167次监测巡护,从400余名报名人员选出8人次担任驻岛志愿者监测。项目完成燕鸥栖息地整理、设备检修等工作,完成研究成果1项《海鸟人工招引和种群恢复技术手册》,与20余位企业家捐赠人召开项目座谈会及上岛实地考察。项目上线今年99公益日公众筹款,筹款目标提前达成,筹款总额23万,捐款9247人次,进入杭州金沙印象城等4个地标性购物中心开展项目宣传与劝募。项目推出“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微信公众号,发送推文47篇。项目完成系列文创产品设计制作,鼠标垫、环保袋等6种文创,开发1套卡通形象和表情包。象山最高峰时记录到76只中华凤头燕鸥成鸟,成功孵出19只雏鸟;定海最高峰记录18只成鸟,至少成功孵化5只雏鸟,“神话之鸟”种群得到有效恢复和不断壮大。江南中心联合有16年在地保护经验的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华凤头燕鸥保护科研团队、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拯救“神话之鸟”项目,保护浙江象山韭山列岛保护区、舟山五峙岛保护区两处繁殖栖息地,协助提高保护区管理部门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开展公众科普教育。项目已在象山调研项目现状,9月上线99公益日公众筹款,并积极开展微信、线下社区宣传,其中拯救“神话之鸟”单篇微信阅读量近6000人并被广泛转发,该物种在99公益日公益微博热点通过多位流量明星传播,99公益日筹款中参与人次2080人,捐款记录5696次,投放500个社区互动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