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思享汇】是邀请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各行业会员,围绕各自专业领域,通过多维度的专题分享,给阿拉善SEE会亲们带来公益与商业的思想碰撞,交流企业绿色发展和环保可持续的探索实践。
2021年4月28日,第四期阿拉善SEE【思享汇】举办,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瞿晓铧,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和战略分析总监万少廷,围绕碳减排、碳中和、未来的低碳能源体系以及转型发展中的机遇挑战等方面展开分享。瞿晓铧认为,碳中和与阿拉善SEE的环保事业密切契合,阿拉善SEE可以更多地呼吁合作,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以下为演讲部分节选: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主要经济体相继宣布“碳中和“承诺,美国也重返《巴黎协定》,使碳中和成为全社会的焦点。
其实,碳中和跟阿拉善SEE密切契合。作为一个国家战略,如果它推进得好,对阿拉善SEE的生态环境保护将是一个巨大的助力。但是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风险,如果掌握不好也会对生态产生负面影响。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叫“碳中和:你、我、他”,之所以起这个题目是因为碳中和这件事情跟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出行方式、家居方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节能+改善生态 促进碳中和
首先,碳是什么?这里就是指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有多种,但是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一种。最近200年的工业革命,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增加,导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并且还会继续上升,破坏全球生态平衡,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二氧化碳是通过燃烧而来。燃烧什么?化石能源,燃煤、燃油还有燃气,燃烧它们来产生能源。
碳中和是什么?碳中和就是将来要有一天,我们整个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最后产生的效果应该是零碳,不向大气中散发碳,或者散发了碳可以捕捉回来,最后实现近零排放碳中和。
那么碳中和怎么实现?第一个是多用电来替代燃烧,就可以尽量减少排放。第二个是多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就是无碳的方式发电。无碳的方式有什么?能够担大梁的一个是核能,再就是水利发电、光伏,以及风力发电。核能如果大规模应用会有其他的负面效果。这一点从日本福岛核电站的废水排海这个问题就可以看出来。
水利发电使用多了也会产生问题,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那剩下两个,在未来40年必须大力发展,而且一定会大力发展的就是光伏发电以及风力发电。风力发电相对适合在大规模的、远离人群的地方以集约的方式进行。比如沙漠、海洋、近海。光伏发电也就是太阳能发电,可大可小,可以离网也可以并网,可以在荒漠上做几百兆或者上G瓦的光伏发电站,也可以在每家屋顶上做几千瓦的发电量,这是光伏发电的显著优势。
除了多用无碳的电,我们还要做的就是生产生活中尽量少用电,包括生产中提高能效、建筑节能等各方面。但是不论如何节能、控制能源结构,还是无法做到化石能源的零使用。比如现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接近70%,非化石能源大约30%,一般预测到2050年左右比例会倒过来,化石能源占30%或以下,非化石能源超过70%。
即使这样,接近30%的化石能源还会产生碳,就需要把它捕获回来。有些工业化的办法,比如碳捕获、碳封存,但是非常昂贵。最简单、最方便的办法就是阿拉善SEE做的植树、种草。所以我说碳中和与阿拉善SEE的理念,以及这十几年做的事密切切合。
下图中的居民屋顶发电系统就安装在阿拉善SEE华北会员田文红女士家里,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例子。太阳能发电应用场景非常多,从小到大,从并网到离网,从水面到沙漠都可以进行。阿拉善SEE可以更多地呼吁合作,比如将沙漠地区植树种草和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项目结合,在沿海滩涂光伏发电的同时保护候鸟迁徙路线等。
碳减排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光伏,因为能源强度比较小,在分布式利用情况下,相比传统能源,它的就业强度要高得多。花同样的钱做投资,做可再生能源会雇更多人。国内有研究说,到2060年如果实现碳融合,国内能源行业有额外大概3000万人就业,对就业和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
另外,大家越来越关注欠发达地区人口的生存状况。像非洲,在撒哈拉以南有6亿人现在还没有电,全世界有10亿人用不上电。在这些地区建电网,沿着我们原来的路径解决供电问题,成本和代价很高。而光伏、风电这些便于利用、成本很低的可再生能源,可以再新的技术和机制下,解决他们长久的能源供应问题。比如上图,村里或者屋顶装几块光伏板,就能解决充电、照明,甚至看电视、上网的问题。
碳融合怎么来的?为什么中国做碳达峰、碳中和在全世界影响这么大?这涉及到在碳减排上一个重要的原则: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从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先发展的国家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是造成目前升温的主要温室气体来源。而作为后发展或者经济后进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用能会越来越多,但是又不能过于限制这些国家的发展。
因此,虽然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但因为到现在为止排放量不同,各国责任是有区别的。这个原则实际上在20多年以前,联合国开始做气候变化的有关协议,特别是《京都议定书》签订时,就形成的共同原则,到现在一直执行。
就下图看,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排放国,目前比美国排放的大概还多近一倍。全世界现在每年排放大概400亿吨二氧化碳,我们占25%。但是因为我们人口基数大,其实平均每个人排放的只有7吨多,不到美国这些国家的一半。另外,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制成品和工业产品。有人做过测算,我们有百分之十几到二十的碳排放是因为代其他国家排放的,实际上是对我们减排的额外压力和责任。
到现在为止,全世界共排放了1.6万亿吨二氧化碳,结果是截至去年全球的大气温升平均1.1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的温室气体,最终全世界温升会超过3度或者更高。这种情况下会造成一系列气候问题,比如海平面上升、物种加速灭绝、宜居地区越来越少、粮食欠收、水源不够,甚至以后一些热带地区没有工作机会……这样的人类社会肯定是不能持续的。
2015年《巴黎协定》签订,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盟在减排上做了很大努力,但减排进度还是和控制大气温升、避免气候灾难的需要差距比较大。《巴黎协定》的目标是把大气温升限制在两度以内,并争取把温升降低到1.5度。但根据最新预测的结果,沿用现行政策,大气温升很可能会到2.9度。即便按照《巴黎协定》提出的目标和承诺,大气温升还是会到2.6度。这说明所有国家都要从现在加快减排力度。
未来低碳、低成本的能源体系
上图可以看出,一次能源的主要来源是风电和光伏,也就是太阳能和风能。他们的用处首先是直接用电,但是相比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的劣势是风和光发电是不连续、不可控、间歇性的。有时候需要电的时候往往没电,有时候又发电过剩,这时候怎么办?第一个办法就是在时间上错配,比如短时间内发电和用电时间不相符合的时候可以储能。
另外一个方法,为了解决季节的发电和用电不平衡问题,可以有一部分能源用来电解制造氢,氢气将来可以直接供氢用户使用,包括燃料、电池,解决交通用能和供电问题。同时为了深度减排,有一部分氢可以用做工业燃料和原料,替代现在的化石能源。有一些很难减排的行业,比如航空业,将来可能的一种办法就是用氢气做合成燃料。
之前提到,总有一部分电需要传统化石能源或者核电产生。其中一些像燃气轮机,改造以后用氢气发电也是一种办法。总得来说,将来的能源体系主要是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体系,但是要发展到将来的无碳能源体系,路还很长。虽然现有技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能源本身是一个受到严格监管的体系或行业,不同的国家或市场的有效政策是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的改革一直在往前走,比如目前的电力市场做现货交易,有了市场后,用户侧会参与电力的供需平衡,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成本较高的问题。另外也有绿证交易、碳排放权交易,这些都是通过国家政策和技术来推动碳中和。国内目前弃风弃光的问题比较严重,储能变成了非常迫切的问题。美国加州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远高于我们,这也是他们这两年储能市场发展比较好的原因。
碳中和与经济转型中的机遇和挑战
其实,碳中和不光是供能、用能方式的变化,也是经济模式、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我们在做的绿色治理,也就是ESG,是大家比较熟知的方面。我们从美国市场了解的情况是,如果一个公司有很好的ESG治理框架,并且得到很好实施,那这个企业在股市上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追捧,融资利率也会低一些。所以碳中和对企业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一个是绿色用能。国内外很多企业都有碳中和的计划,特别是金融业和IT业,像蚂蚁、腾讯,甚至还有最传统的企业,像宝武,在风电光伏行业,因为做的是可再生能源,有碳中和计划的企业就特别多。我想说的是,大部分企业的碳中和计划,基本就是打算截止到某一年,不再使用化石能源。但是因为供应链的问题,在业务活动中还是会有碳排放,这就涉及到碳足迹的认证。
实际上,不管碳足迹认证公平与否,已经成为一些国家设置贸易壁垒的办法,一些行业可能因为碳足迹影响到业务。如果企业做了碳足迹认证,而且指数很低,特别是像服装、食品这些和生活相关的一些行业,很容易几年以后成为这个行业受追捧的产品,大家会愿意对低碳产品付出溢价。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全世界在能源转型过程当中大概是要花4万多亿美元,大概相当于现在全世界GDP的5%。国内有人做过测算,从现在开始到碳中和,大概每年4万多亿人民币,也差不多相当于现在国内GDP的4%-5%的样子。这当中有很多新的机遇,不同的行业会有新的业务和业务模式。而像高耗能、能源转型比较难的行业,如果尽早找到新的模式,快速做到能源转型,也可能会有全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