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终身会员访谈录”,我们对话终身会员颜俊先生。颜俊热衷环保公益和公共治理,两点结合,让他对阿拉善SEE有天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一加入便承诺成为终身会员。与阿拉善SEE同行10年,从公益领域的新人,到在机构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颜俊贡献了法律人的专业和严谨,同时也拓宽了经历和认知,让人生变得丰富和多元。
颜 俊 终身会员
颜俊,阿拉善SEE终身会员(2013-2022年),金杜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阿拉善SEE第五届、第六届章程委员会委员,第七届章程委员会主席,珠江项目中心第一届工委代理主席兼秘书长、第二届工委主席、第三届工委副主席。
十年过去,颜俊对自己的承诺达成,如愿成为阿拉善SEE终身会员。
他曾形容自己“有精神洁癖”,而对于阿拉善SEE,相识便已认定。出于律师的职业性,他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加入阿拉善SEE第一天起,就告诉自己要做满十年,成为终身会员,纵然有出于情怀的热爱,但某种程度上,更是理智驱动下对阿拉善SEE的认同。
十年同行,颜俊看到职业生涯之外不一样的风景,对于自己热衷的“公共事务”和“公共治理”,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经历。
在阿拉善SEE环保公益活动现场
一场演讲的“邂逅”:与阿拉善SEE环保理念的认可
颜俊和阿拉善SEE相识于一场演讲。
2013年,时任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冯仑在一场活动上讲到:“中国企业家过去十年做公益环保,未来十年我们要做智库,对中国的公共政策进行研究和参与。”
这让颜俊感到欣喜,“我觉得特别符合我的理念,一个组织愿意做环保,又在推动做智库,是我非常认可的。”
在珠江项目中心换届会议现场投票
其实在日常工作中,自2002年,颜俊和团队便开始为政府和企业的环保项目提供法律服务,经手超过300个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等各类型环保项目。在此过程中,他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中国的环境问题,是公共事务,环境问题的产生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有责任。”颜俊说,如果只靠政府治理,公众不觉醒、不参与,也无济于事。
2012年,颜俊创办了君泽君律师事务所广州分所和长沙分所,并开始着手创办广州君则智库和广州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帮助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方面的课题或项目做一些研究,改善社会治理和公共治理。
跟政府和企业打交道多年,颜俊了解环境问题背后的隐情:企业排放很多时候都在政府的监管盲区,“政府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但如果企业不在设备监测范围内进行排放,就监测不到。”
这时候就需要社会层面的环保公益组织的参与监督,阿拉善SEE这种“枢纽型”的社会组织便显得格外重要,“公益伙伴都比较散,力量也比较弱,企业家的环保组织在中间发挥作用,就是帮助社会公众参与环保。”
以颜俊熟悉的黑臭水体治理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国家每年直接投入黑臭水体治理的资金远超千亿,力度和决心不小,“但过一段时间又臭了。”颜俊介绍,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运营和维护,“成了面子工程。”
在“水美中国”活动现场致辞
2016年,住建部和环保部联合推出“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平台,阿拉善SEE牵头“卫蓝侠”伙伴,与该平台相互连通,全国各地的“卫蓝侠”伙伴巡河监督黑臭水体,取证上传平台,为地方政府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提供有效证据。
“我们每个地方都有那么多环保公益伙伴,他们可以动员在地的社会公众力量去监督,为政府的监管提供助力。”颜俊说。
“把公益环保当做公共事务,而不只是慈善事业”是颜俊一直以来的态度。阿拉善SEE区别于做执行的公益组织,“它站得比较高,在环境政策方面发力。”颜俊说,这些年,阿拉善SEE跟国家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合力推动环境政策,推动“两会”代表为环保提案,作为环境领域的智库发挥作用,效果明显。
颜俊觉得,阿拉善SEE与自己的工作和理念高度契合,“我加入其实只需要知道有这么个组织存在,不需要别人动员,也不需要别人来驱动我。”
“一套制度”的实践:阿拉善SEE治理体制的推动
很难想象,颜俊是一个“不活跃”的人。担任过阿拉善SEE章程委员会两届委员、一届章程委员会主席,以及珠江项目中心三届工委,他还参与了多个项目中心的筹备成立。
“其实我在别的组织都不活跃,比如行业协会、商会,有的是被动参加,有的干脆敬而远之。”颜俊说,唯独在阿拉善SEE不一样,“这是我在所有社会组织里投入时间最多,参与度最高的组织。”
阿拉善SEE是颜俊投入精力最多的组织
加入阿拉善SEE不到一年,便赶上治理团队换届选举,“新人”颜俊参与竞选成为第五届章程委员会委员,作为其中唯一的律师,一上任便负责章程修改,“花了很多时间把章程条款做了一次彻底梳理。”
他还遇到更棘手的事情。担任两届章程委员之后,在第七届治理团队,颜俊当选章程委员会主席,这一届,阿拉善SEE机构治理迎来里程碑式的变革——会员大会改为会员代表大会。
平等参与、民主决策是阿拉善SEE的基因,阿拉善SEE成立伊始,重大事项都要在会员大会上表决通过。2014年以来,阿拉善SEE迎来会员的快速增长,如何在越来越多的会员中,维持一种有效的参与成为新的课题。“尽管这个组织以‘吵架’闻名,但大家考虑到,几百人在那里争吵,其实效率也不高。”颜俊认为。
为了适应会员人数的增长、提升机构治理的效率,本届章程委员会着手修订、出台会员代表大会相关修正案。如今回想,过程非常艰辛,“我们没有现成的模板,章程委员会开了很多次会,从想法到制度设计、形成条文,反复讨论和修改。”
为了此次章程修改,颜俊和肖志岳、蔡学恩两位委员走访、座谈10余个项目中心,听取超过百名会员的意见,宣讲章程及选举办法草案,充分讨论交流,两轮线上意见征集意见,收到30人次会员97条意见,并一一书面答复,最终形成2019年会员大会现场的投票表决版本。这期间,自己作为委员会主席,颜俊投入更多,压力也更大。
2019年会员大会章程表决现场
那是一段“各种人都试图施加影响或压力”的经历,颜俊花了很多功夫跟不同的人沟通、说明,让他们慢慢认识和理解。当然自己也得妥协,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但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他才更加深刻感受阿拉善SEE的组织文化,“这种开放、包容、民主的特征,大家都很平等,没有说谁是前辈、大佬、老会员。”
正是这些不易而宝贵的经历,让颜俊对公益以及参与公共治理有了新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有很多不同意见,也会形成各种意见领袖,怎么样去表达、去影响、去形成共识,制度怎么样良好运行,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对颜俊而言,他已尽了最大的能力去设计这套制度,但也逐渐明白,“一套好的制度需要长时间摸索、堵漏洞,尤其阿拉善SEE这种治理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十年环保公益路:“这是人生的成长修行”
在加入阿拉善SEE的第一年,“新人”颜俊还参与到珠江项目中心的筹建工作,发展新会员、组建新团队,又是另一翻经历。
阿拉善SEE项目中心的治理也采用选举的方式,选举产生的工委通过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在地环保项目。对“组织的头儿”来说,并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长处,也有短处,怎么样把选举产生的工委团队调动起来,是不小的挑战。”
作为珠江项目中心第一届副主席兼秘书长,颜俊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那时候做得非常认真,我们的环保项目、要发展的会员数量,要发起成立的机构等等,包括我们要投入的时间,都有KPI来考核。”让他欣慰的是,各项指标都向好发展,第一届工委时期加入的同事,如今也依然在伴,已近8年。
回顾总结工委工作
法律人天生有一种关乎公共事务和公共治理的热衷和敏感,在阿拉善SEE,各种“职责”相加,让颜俊了解了律师身份之外的更多东西,“我有非常多的收获。”颜俊说,他深刻理解了公共决策跟私人决策的差别,“形成公共决策,一定要有共识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而多年来做律师、做投资,更多是站在咨询、服务、顾问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始终处理的是甲乙方关系,“在阿拉善SEE平等参与的机制下,如何在一批每个人都有独立见解和思想的企业家之间,通过发挥影响力形成决策,我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很多。”
10年时间里,从一个公益领域的新人,到在机构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让颜俊对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乃至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多认识。“越是全局性的、系统性的问题,就越难解决。”他说, “公益慈善这些社会领域的事情,只要把社会领域的空间释放了,像阿拉善SEE这些组织就会发展起来。”
颜俊很感激在阿拉善SEE的这段经历,让自己在公共治理领域,从法律人的参与过渡到社会人的参与,这是人生的成长修行,是人生变得更丰富、更全面、更多元的过程。
珠江项目中心第二届工委换届选举
加入阿拉善SEE时,颜俊就告诉自己,10之后要成为终身会员。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刻,也经历了矛盾和斗争,但可以发声、可以呼吁、可以站出来争取,这些都是坚持下来最好的理由,“阿拉善 SEE不是完美的组织,尽管有很多问题,我还是认为它是中国企业家公益组织里最棒的一个。”颜俊说。
对颜俊而言,成为终身会员不只是“不用再交会费”的区别,他很清楚自己的内心,“公益是始终要坚持做的事情”。颜俊很满意自己的状态,能够早早地、清醒地看清一些事,并且同这些一样“清醒”的人同行,做正确的事,“这是幸运的,我可以持续在这个机构呆下去,我也愿与跟这些有理想的人始终在一起。”
珠江项目中心“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