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作为2021年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系列活动之一,中国—东盟绿色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2021年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于10月24日-26日在南宁市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举行。阿拉善SEE参与多个环节并分享观点,与相关利益方、合作伙伴等共同助力中国—东盟红树林的保护。
10月25日,在“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中国—东盟红树林保护合作伙伴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平行分论坛上,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孙莉莉做了主题为“凝聚企业家共识,助力中国-东盟绿色发展”的引导发言。
孙莉莉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
『 东南亚国家拥有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但是也长期遭到破坏、栖息地碎片化严重。但令人庆幸的是,红树林丧失的速度在过去十年来有所下降。
随着IUCN、UNEP等国际机构、私营部门、社区等多方的努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日益受到越来越多政府的重视,其核心要义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管理。而红树林生态系统,正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碳密度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
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在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问题中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指保护、可持续利用和修复自然的或被改变的生态系统的行动,从而有效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同时提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
根据测算,2016-2030年期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以为实现巴黎协定2℃目标做出37%的贡献。孙莉莉指出:“保护和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整个沿海区域的气候减缓与适应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包括洪水和风暴潮等,起到防灾救灾和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保护和修复红树林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红树林等滨海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比陆地森林生态系统要高出很多,因此保护红树林能够有效固碳。”
鉴于红树林蓝色碳汇的巨大潜力,阿拉善SEE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合作,支持了中国首个蓝碳交易示范项目。
基于东盟红树林的现状和问题,以及红树林在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巨大价值,孙莉莉建议从三个角度开展红树林的社会化保护机制:
第一、企业自身践行CSR+ESG战略,评估和管理自然和气候风险,修复和保护红树林。
第二、慈善融资。企业与NGO合作,为保护红树林募集慈善资金。
第三、多方合作,建立红树林友好型城市。
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的项目总监徐万苏,也做了主题为“多利益相关方参与中国—东盟区域红树林保护合作实践”的分享。
徐万苏
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项目总监
『 红树林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的统筹规划,保护地作为重点区域的保护主体,也必须要考虑到生活在当地的人,既包括对红树林的资源利用和防风护堤等生态功能有直接需求的当地社区,也包括生活在周边城市的居民和公众。
期待通过更多的合作和联合行动的平台,未来能够在区域尺度上更好的联合各利益相关方,从政府主管部门、保护地,到在地社区和公众,以及私营部门及科研机构,推动基于科学,同时又兼顾保护与发展的红树林保护修复模式,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通过分享中国、越南、印尼、泰国、缅甸等国家在红树林保护方面的典型案例,徐万苏再次强调了政府、保护地、公众、当地社区、私营部门、研究机构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的海洋项目经理张晶在评论与讨论环节表示,社会化平台可以为推进基于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提供重要支持。
张晶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海洋项目经理
『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由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合作开展,并需要持续保护资金的投入。SEE基金会充分利用自身社会化平台的特点和资源,调动企业投入、社会公众、市场化资源,与政府和其他社会资源形成互补,积极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张晶还分享了与多家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合作在广东湛江、福建九龙江口等地开展红树林保护与修复项目。』
本次论坛由生态环境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具体承办。
自2011年首届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举办以来,论坛已成为中国与东盟高层对话和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举办10周年之际,本次论坛以“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筑新型绿色发展途径”为主题,聚焦落实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成果,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促进《中国一东盟环境合作战略和行动框架2021—2025》实施,重点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就绿色发展相关的战略、政策、行动计划和倡议等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