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INFORMATION DISCLOSURE

公示公告 新闻动态 年度报告 年检报告 出版物展示

阿拉善SEE推荐的2位巡护员荣获“IUCN WCPA国际巡护员奖-高度推荐奖”

发布时间:2021 / 04 / 22


导 读
      4月7日,IUCN-WCPA国际巡护员奖颁奖仪式落下帷幕,除10位获奖者外,另有19位进入候选名单,获得“IUCN WCPA国际巡护员奖-高度推荐奖”,19人中包括3位来自中国的巡护员,其中2位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推荐。
      作为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成员,自2020年12月,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征集候选人,最后阿拉善SEE西南、长江、天府项目中心共推荐6位巡护员参选。最终,由长江项目中心(CCF)推荐的【九江濂溪江豚协巡队王第友】、由天府项目中心推荐的【四川卧龙保护区木江坪保护站】入选“IUCN WCPA国际巡护员奖-高度推荐奖”。这是对中国巡护工作的肯定,以及自然保护区长期坚持自然保护的认可。
      IUCN WCPA国际巡护员奖,是IUCN WCPA与国际巡护员联合会、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和保护联盟的合作建立,旨在强调和赞扬巡护员在世界保护地所做的非凡工作,“高度推荐奖”将各获得3000美金。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巡护员的日常。

王第友:老渔民转行“协巡员”

王第友在船上巡护

江西九江濂溪区姑塘镇雨霖港,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53岁的王第友,大半辈子都和这里的江河湖水打交道。十几岁起,他跟随父亲、兄弟出船捕鱼,后来靠着捕鱼养家糊口。现在的他,放下了挥动三十多年的渔网,当起了协助巡护员。“虽然还是开船,还是与江为伴,但任务更重了。”王第友说。

上世纪90年代,是王第友家最好的光景。“那个时候,江里鱼多。”王第友回忆,夫妻俩打渔归来,船上满是江鱼和河蟹,一家人年收入有10多万元。然而,妻子高菊珍因为常年受风患上了风湿,落下胃病,长江的江鱼种类也一年比一年少,王第友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6年,王第友主动“洗脚上岸”。渔网再也没有下过水,渔船闲置在岸边,而对于王第友来说,相比于放弃三十多年的捕鱼营生,江面上时常看到的鱼翻白肚的场景,更让他心痛。慢慢地,他还当起了义务宣传员,呼吁大家合法适度捕捞,保护江豚等长江水生生物。

2020年1月1日,“长江禁渔”政策落地。为妥善解决禁捕退捕后渔民生计问题,濂溪区出台了《重点水域渔民退捕补偿及养老保障转产转业实施办法》。按照“禁得住、退得出、能小康”的总体目标,濂溪区积极帮助渔民转岗转业,还聘用渔民成立协助巡护员队伍。

这一政策,让王第友从老渔民“变身”成为职业协助巡护员,他还把自己的一条渔船改造成为巡护船,协助主管部门观察水面上的环境动态。在政策引导和王第友的鼓励下,同村的钟祥志、杨发云、杨法林也加入到了队伍中。他们四人,组建了九江市第一支由老渔民组成的协助巡护队。

王第友和协助巡护队队员们

虽然有着几十年的下江经验,王第友的协助巡护员工作却并不一帆风顺,起初渔民们的不理解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此,王第友拿起书本,熟记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耐心劝导,普及知识,加强巡航。在和渔政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非法捕捞行为以及非法渔具不见了踪影,巡护水域范围内,长江江豚数量明显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现在,王第友下江次数比打渔时还要多。守护着养育世代百姓的江水,尽管辛苦,却有着难以言说的自豪感。“我的两个儿子都没有随我打渔。”王第友家三代以打渔为生,到他这应该是最后一代了。从打渔到护鱼,王第友相信,随着大家观念的转变,未来的江鱼种类会越来越多,水生环境一定会更好。


木江坪保护站:野外保护的一线精兵

木江坪保护站队员进行野外调查

木江坪保护站建于1978年,主要负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耿达区域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是卧龙自然保护区最大的保护站。近年来,在保护全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推进野外大熊猫精细化管理和卧龙雪豹科研保护工作等方面贡献突出,被四川省总工会评为“四川省工人先锋号”。2020年,被阿拉善SEE评为“最美巡护团队”。

集山、水、林、洞、险、峻、奇、秀于一体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游玩探险,而对于常驻于此的保护站工作人员来说,艰苦和危险时常伴随左右。卧龙自然保护区西河片区、正河片区是传统的无人区,也被当地居民称为“死亡区”,其危险程度可见一斑。

队员们野外巡护

2015年,为了完成全区大熊猫个体动态调查和DNA建档工作,全站野外工作人员对调查区域进行全面摸排,走遍了危险调查路线和条件艰苦路线。

在西河,队员们趟过52道齐胸河水,每天全身湿透着完成工作任务;在正河,12条单轨索道是队员们调查路线上的必经之路,拉拽途中稍有不慎,就有坠入河谷的风险。他们透支身体,风雨无阻,走遍了全区1164平方公里,圆满完成了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个体动态及DNA建档工作,为野生大熊猫保护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调查队在高山上工作

除了山川河谷,高原严寒也是队员们需要面临的挑战。雪豹是高原地区的岩栖性动物,常在永久冰雪高山裸岩及寒漠带的环境活动,昼伏夜出,踪迹难寻。

2017年,为了摸清全区雪豹分布现状,野外调查队员们冒着高山缺氧和雪崩的危险,在海拔5000米左右长期高强度工作,布设红外触发相机,高效完成全区436平方公里的雪豹栖息地的专项调查工作。卧龙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首个雪豹全覆盖监测的保护区,红外摄像机拍摄到的雪豹影像,也成为了雪豹种群研究的珍贵数据。

队员们监测野生动物

追寻野生动物的足迹,木江坪保护站的队员们不遗余力,突破极限。全站18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6岁,其中从事保护工作时间最长的队员工龄已超过20年。他们踏遍青山绿水、雪域高原,用青春守护保护区的每一寸土地。

队员们的日常食宿